桂香馥郁启新程,霜华璀璨力蕴生机。在这个收获与积淀的季节里,来自黔南州直部门和全州12县(市)部门、乡镇的51名党员干部,齐聚州委党校,圆满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党性修养进修班学习。本期进修班在州委的坚强领导和州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由州委党校周密组织实施,通过系统化、模块化、沉浸式的教学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州委党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上的高水平,体现了州委组织部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化、精准化方面的前瞻布局与扎实成效。
一、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信仰之基更加牢固
本期进修班将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摆在首位。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系统安排了党章党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等核心内容。教学方式上,摒弃“满堂灌”,采用专题辅导、案例教学、经典著作研读、结构化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员深学细悟、融会贯通。

学员开展学习研讨
学员们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思、带着使命悟,围绕“如何加强党性修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等关键议题,开展了12场深入热烈的小组讨论,形成了51篇高质量的学习心得与研究报告。通过学习,学员们普遍感到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基得到实质性夯实。

学员参与课堂研讨
二、 课程设置精准创新,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州委党校在本期进修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上,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创新性,确保了培训的高质量。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除了课堂讲授,党校精心组织学员赴贵定、瓮安、三都等县开展现场教学。在革命遗址,学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追溯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示范点、产业发展一线,学员们聆听当地党校教师的现场讲解,直观感受黔南州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这种将课堂搬到现场、让理论对接实践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使学员们对州情、民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如何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有了更深的思考。党性锤炼形式多样。进修班创新性地将“政治生日”、党性分析、警示教育、读书分享会、文体活动等融入教学全过程。过“政治生日”强化了党员的身份意识和组织归属感;严肃认真的党性分析,促使学员主动对照标准、检视自身、明确改进方向;警示教育则敲响警钟,引导学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习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了党性,提升了修养。能力培养贯穿始终。课程注重提升学员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员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视野更加开阔,思考问题的站位更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学员赴贵定开展现场教学

学员过政治生日
三、 管理严实学风优良,队伍形象充分彰显
本期进修班始终坚持严字当头,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全体学员迅速完成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角色转变,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干部教育培训学员管理规定,自觉服从党校管理。课堂上,学员们专心听讲、积极互动;研讨中,畅所欲言、求真务实;生活上,简朴有序、团结互助,展现了黔南州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政治素养、纪律观念和精神风貌。

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
班级实行“班长统筹、组长牵头、学员联动”的自主管理模式,成立了4个学习小组,定期召开支委会,及时收集和反馈学员意见,有效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营造了“比学赶超、互帮互助”的浓厚学习氛围和严肃活泼、纪律严明的优良班风学风。这种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不仅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进一步强化了学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学员开展体育锻炼竞技
四、 学以致用续写新篇,培训成效落地生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充电,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学员们纷纷表示,返回工作岗位后,将把在党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能力。他们将牢记组织的培养与重托,带头践行党的宗旨,以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强的党性原则、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到谱写黔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模范州、打造区域增长极的火热实践中去,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本期党性修养进修班的举办,是黔南州委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生动缩影。州委组织部在干部培训规划上的科学精准,州委党校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培训管理服务上的高水平、严要求。通过这样高质量的培训,切实为黔南州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为全州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和坚实的组织保障。
(撰稿:学员谭绍银)